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電影讀書會- 天堂此時的心得

這次是看天堂此時"


電影介紹--
Said和Khaled這兩個在巴勒斯坦長大的青年,是再平凡不過的修車場
員工,也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們報名了反抗組織的自殺炸彈行動
,身旁親友(包括父母) 也都支持他們,這是他們自殺式恐怖行動一天
的紀錄。在執行任務的前夕,他們各自與家人度過了平靜但有口難言
的一夜。然而到了關鍵時刻,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
導演是定居荷蘭的巴勒斯坦人,創作本片意在以更平實的人性化角度刻劃炸彈客的血肉與情感





所以保衛領土之戰的結果正是如圖(綠色區域才是巴勒斯坦的領土


由於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戰爭不斷,導致科技大大落後以色列,農業工業很明顯的落差很大,如同18世紀的國家打19世紀的國家一般相對弱勢。



能否想像,你的一個親屬殺人,被判終身監禁,你的房子因此被收歸國有?以色列有一項措施:「誰家出了自殺炸彈客,以色列就拆誰的房子,而且這種報復不止一家,往往是採取『連坐法』,株連親族的房舍。」巴勒斯坦人 死於一場自殺攻擊,他家的房舍被毀。「連坐法」的結果是,同區有八棟房舍被炸。


這樣子的生活,一過數十多年,一代比一代艱苦,基本的醫療和教育也成問題。街角的房子牆上滿滿是復仇的塗鴉,曾祖父留下的生鏽鑰匙和發黃相片,提醒你曾經有家,被炸毀之前原來的家。不久,你收到消息,隔壁的阿明被以色列士兵亂槍射死,隔街的老王一家人神秘失蹤。你不知道,何時到你,何時才能免於恐懼。  


凡此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深深烙印在這些孩子的心上,小時候他們用石頭、彈弓對抗以色列穿戴防護裝備、荷槍實彈的軍人,長大以後,他們相信自殺攻擊會是更有效的辦法,命中率準確、又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死傷,還可以讓對方恐懼。


我相信主角到最後為什麼不聽老友的勸告,堅持要去執行恐怖炸彈客的任務,主要是跟他不想繼續待在有如監獄的巴勒斯坦難民窟有關,他爸爸在他10歲的時候,當間諜被抓到處死的仇恨,深深在他心中,這種生活他不再想要過了,他從第一次任務不順利而回到巴勒斯坦繞了一圈之後,忽然感嘆難道我只能夠回去當個修車工嗎?  我這個難民窟長大的小孩,能不能讓國際上其他國家的人,注意到有巴勒斯坦這個國家呢? 進而來解決領土被佔的問題呢?


最後他堅持執行任務的時候,由於老友與來自有歐洲人權思想的女性友人交談之後,被說服並轉變態度,勸他說:我們這樣殺人然後被殺,跟他們沒兩樣,我們並沒有改變什麼等。。。但主角卻回答:我們不能,但後人可以。。。這時他已經深信,引起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民注意,與可以從這如同監獄般的生活中脫離,可能阿拉選擇了他執行任務,真的是最好的命運。


從好友深信執行任務是榮耀的到與來自有歐洲人權思想的女性友人交談之後被說服並轉變態度,到原本主角對於炸彈客這件事情是對與錯的猶豫,到帶著炸彈任務不順利之後回到自己的城市,態度轉變成去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而帶著堅持要執行自殺任務的決心,一直到片尾,兩個人的轉變,猶如互相交換了最初的信念一般,180度轉彎的態度,這真的是對看片者,最大的衝擊與惋惜。


當然故事內穿插著母子情、愛情、兄弟情、友情、聖戰情、師生情、民族情、及父子情,讓整部片子看起來,猶如勢必要發生一些事情來改變現狀的感覺,強烈的留存在看片者心中。


主角最初的心情,也正是現代到城市討生活的年輕人的心情。。。土地這麼貴,租個房子住,找個工作做,薪水沒漲,生意不好還減薪,但生活費、伙食費越來越貴,根本存不到錢買房買地。。。想當全職多數是責任制,上班時間這麼長,自己連休息的時間都快不夠了,說實在的,只是在幫各個老闆打江山而已,每天都在忍耐,都在尋找並期待哪一天機會會來到,其實活像比較自由的機器人罷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以巴的教訓,正是「台灣」與「大陸」關係未來演化的寫照,誰是巴勒斯坦?正是本國。。。如果人民再不關心並加強科技與軍事及外交關係,如果不是隔著台灣海峽,結局早就跟巴勒斯坦相差不遠了。。。


參考 http://en.islamstory.com/palestine-test-of-islamic-revival.html?gclid=CPjY1qS0oacCFQ87pAod2xS2eQ
coolloud.org.tw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0&kindid=0&docid=1000242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