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歐洲應用廣泛的幾種冷兵器圖鑒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長劍(long sword)  曾在中世紀早期稱霸戰場,全長一米左右,劍柄為單或雙握,有較小的配重球,主要以刺或削為攻擊方式對付無甲敵人,但威力有限,輕便快速是其主要優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騎士劍(Knight's sword) 為了彌補騎槍(lance)的不足而出現的武器,劍身為錐形,劍柄單握,有較大的配重球,主要用於突刺。揮砍幾乎沒在出現不久後就被闊劍代替。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闊劍(broad sword)長劍的改良版,出現在十世紀的英格蘭,並統治了中世紀戰場長達幾世紀之久。劍身平行,頭部橢圓,一般無血槽,劍柄單或雙握,無論揮砍突刺,馬上馬下,都能發揮作用,極為優秀的武器 。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雙手劍(two-handed sword)出現在中世紀的雙手武器,全長1到1.4米的大型劍,比較起斬劍來要輕便許多,劍身細長,一般有血槽,配重球較小,刺擊或斬擊都可發揮作用,經常用於騎士步戰,比較實用,不過同別的雙手武器一樣,不能配盾。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大劍(great sword) 雙手劍的放大版,出現較晚的大型劈砍武器,類似斬劍,比斬劍要輕便,只適於步戰,長1.2到1.6米,劍身上有無刃處,有血槽,頭部尖利,劍萼較長,劍柄三握左右,有槍托一樣的配重球,在中世紀戰場上流行了一段時間。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半 劍,雜種劍(bastard sword) 劍歷史上的裏程碑,出現在十五世紀的主流武器,並一直統治中世紀戰場直到中世紀結束。集闊劍的輕便,騎士劍的突刺,雙手劍的劈砍,斬擊,長劍的經典於一 體,無論雙手還是配盾都能發揮作用,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劍,長1到1.2米左右,劍柄雙握,有配重球,劍身上有血槽,頭部尖銳。其中最經典的是德式手半劍, 外形優雅華麗,主要配合德式優雅的劍術。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十 字劍,花劍(rapier)中世紀幾近結束時,隨著火槍的出現,劍已經成了配火槍的主武器,金屬盔甲漸漸退出了戰場,劍術也變成了以刺為主,於是,十字劍 便蹬上了歷史舞臺。這種劍比較華麗,單握的劍柄,盾般的護手和細長的劍身說明了它只能刺擊,西班牙和法國的某些十字劍還有較闊的劍刃,可以進行切削,但威 力弱的可以,不過,這種劍作為“文明”點的冷兵器被一直保存到今。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短劍,匕首(short sword,dagger) 一般作為第二武器使用,方便,快捷,但是殺傷力實在是......不過,短劍和匕首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武器,有經驗的戰士手中常預備著這種武器給敵人以最後一擊。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手 斧,投擲斧(hand axe, throw axe) 手斧是出現及早的近身格鬥武器,短小,輕便,是少數幾種可單手破甲的武器,近身肉搏非常順手。在手斧的重心上稍做改動便成了可以投擲的擲斧(如後兩圖所 示),可有效殺傷中,短距的敵人,是北歐和維京的戰士比較喜歡的武器,往往身上攜帶數把。在戰鬥中,突然擲出的投擲斧往往能給敵人一想不到的打擊。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戰 斧(battle axe)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斧在肉搏戰中顯露了它的不足—太過短小,這使得它在戰鬥中經常達不到最佳殺傷距離,於是,戰斧便出現了。戰斧有更長的柄和更大 一號的斧刃,可以雙手或單手使用,就像闊劍在劍中的地位,戰斧是中世紀極為經典的武器,無論馬上馬下,對付任何敵人都能發揮作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格 鬥斧,雙刃斧,衛士斧(combat axe, double axe, guardian axe)在戰斧頭上加上用於刺殺的尖端便成了格鬥斧,如第一幅圖所示,格鬥斧不僅能進行劈砍,還可以有效的刺殺。雙刃斧則是沈重的大型斧,,特點是有兩個 對稱或不對稱的斧刃,雙手使用。在步戰中劈砍的威力霸道,更誇張的是,北歐早期出現過比巨斧(great axe)尺碼還誇張的巨型雙刃斧(giant axe)。衛士斧則是集合了格鬥斧和雙刃斧特點的大型斧,不僅雙刃劈砍的威力驚人,還有矛頭進行撞擊和刺殺,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武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巨 斧(great axe)沈重的大型斧,一般主刃為單刃,有些還有用於刺殺的矛頭,重量巨大,所以劈砍時無堅不摧,要求使用者得有足夠的素質,由於過於沈重,所以破綻巨 大,每擊都需要極大的力量才能再次提起,所以裝備這種武器的戰士往往攜帶著方便的第二武器,再一次劈砍沒時間提起時,便會使用第二武器對付近身敵人,拖延 時間。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劍 刃戟(glaive) 極端的長柄武器,在長矛的柄頭加上劍刃,如圖所示,劍刃戟可用於騎士衝鋒也可用於步戰,單衝鋒的威力遠不如騎槍,但衝鋒後卻是可怕的斬擊和刺殺武器,尤其 是對對方的騎士和步兵,更是噩夢般的存在。劍刃戟是極其可怕的長柄武器,但是本身太過極端,沈重,而且在混戰中易造成無差別傷害,所以實用能力也大打折 扣,慢慢的被斬矛(fauchard)和戟(halberd)取代了位置。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斬矛(fauchard)中世紀中後期出現的長柄步兵武器,結合了彎刀和長矛的優點,比起劍刃戟來要輕便許多,可有效的殺傷任何敵人,而且制造工藝比較容易,所以任何士兵都用的起,不像造價貴重的劍刃戟,是比較普及的武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戟, 長柄斧(halberd, pole-axe)戟類長柄武器,集合了槍的刺殺,戰斧的劈砍,戰鐮,戰錘的啄擊於一體的優秀步兵武器,是宗教戰士儀仗常使用的武器,象征著威力,懲戒和 鐵面。有巨大的重量,使用者必須要足夠強壯才能揮舞起這類武器,但是它的破壞力是驚人的,對敵人是極大的威懾力。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釘頭錘,權杖(morning star,mace) 威力足夠大的單手武器,對付裝甲敵人比較有效,釘錘就是在棍的基礎上加上了金屬刺,而權杖則是數個短刃組成,威力要更大,要註意的是,這裏的權杖是武器,屬於釘錘的一種。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鏈 枷(flail) 通常分為輕鏈枷(light flail)和重鏈枷(heavy flail),輕鏈枷包括鏈枷,鏈錘(spiked flail)和多頭鏈錘(hydra-flail),雖小但威力十足的武器,非常方便,而重鏈枷則是大型的雙手武器,有點象放大版的雙節棍,威力極大。鏈 枷曾一度作為戰場上的主武器配騎士和步兵使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台灣 是西洋文學創作傳說中的金銀島?!

蘇格蘭作家史帝文生的小說《金銀島》,描述一群人冒險找尋傳聞中​的黃金寶藏,「金銀島」真的存在嗎?或者只是小說家的豐富想像?​ 真實世界中,台灣就曾是歐洲探險家眼中的「金銀島」。
五、六百年來,懷抱著「黃金夢」而來尋寶的各國人士絡繹不絕,交​織成一篇曲折刺激的黃金傳說。

16世紀葡萄牙水手航經台灣東部海域,讚嘆聲「Ilha Formosa!(美麗的島嶼)」裡,有人說為的就是探尋傳說中​的黃金,當時花蓮立霧溪口附近一處砂金產地被命名為Rio d’Ouro(葡語),意即「黃金之河」。

17世紀當荷蘭人占據南台灣,於安平建城,西班牙人也在北台灣基​隆、淡水一帶築城,做為東亞貿易轉運站,此時荷蘭人、西班牙人都​在各地展開「尋金歷險記」。

歐洲人尋金未果

當時在台傳教的西班牙傳教士 Jacinto Esquivel曾在書信、備忘錄上記載,宜蘭蘇澳、哆囉滿(T​uroboan,指宜蘭與花蓮之間的海岸地區)、花蓮瑞穗等地附​近有產量豐富的金金廣,西班牙人於東海岸一帶探採,留下了淘金與​煉金工具的遺跡。

《熱蘭遮城日誌》記載,荷蘭人從原住民部落蒐集到線索,多次發動​探金隊遠征,曾派兵乘戎克船往台灣南端恆春一帶搜尋,之後繞行東​海岸,看見當地原住民飾金箔、擁黃金,得知卑南以北的Danau​河地區產金。然而,Danau河究竟位於何處,有多種不同說法,​有的指花蓮以北的立霧溪,有的指花蓮以南的木瓜溪,也可能是宜蘭​的海岸地區,或瑞芳附近的小粗坑溪一帶。

歐洲人當時在台灣勘金苦尋不著,但有趣的是,東部原住民不但知道​可能的產金地,且早已使用砂金與外族相互進行「沈默交易」了。其​時,原住民會將小金塊、金砂放在某處後離開,欲交易的人見到,會​將衣服等交易物品也置於該地,等原來金塊主人重返確認帶走交易物​,而完成交易。

荷、西探勘台灣金金廣的活動,限於資訊、氣候、地勢、經費、勢力​劃分與武力衝突等因素,沒有顯著成果,只發現含有砂金的河床,及​從原住民處交易取得少數的黃金,東方金銀島的淘金大夢無疾而終。

鐵路工人大發現

滿清將台灣納入版圖後,對台灣產金地方有較多記載,但直到19世​紀末,台灣的金金廣探勘與採金,才有新的突破。

其實台灣也是世界淘金熱歷史的一部分。光緒16年(1890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興建從台北到基隆的鐵路,正修築基隆河上的八​堵鐵橋,一名原在美國加州有過淘金經驗的粵籍鐵路工人,清洗飯碗​時因好玩淘洗河沙,無意間發現閃閃發光的細沙,辨認出那就是砂金​,消息一經傳開,從此引發一股淘金熱潮。

除了本地的淘金客,許多有過採金經驗的華籍工人,帶著黃金夢紛紛​從加州、澳洲等地不辭千里跋涉前來,包括現今瑞芳、暖暖、四腳亭​、六堵、七堵、頂雙溪等地,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千多名淘金客。

由於採金人數眾多,光緒18年(1892年)台灣巡撫邵友濂在基​隆設置金砂總局並在各地設局,派員管理採金事務,淘金者每日需繳​若干牌照費,每月收入可達洋銀1萬餘元,為台灣省府帶來頗豐的稅​入。

隔年,曾在加州從事採金的潮州籍工人發現了金瓜石及九份的大、小​金瓜露頭,也開啟了金、九地區百餘年來的黃金傳奇。

曾是東亞最大金金廣床

日據時,日本人仿效清朝設立「金砂局」管理產金,並頒布「台灣礦​業規則」,將金九地區礦權以基隆山頂南北線為界,分東西兩區授予​礦權,西邊的瑞芳礦區(即現在九份)由日商藤田傳三郎領銜的團隊​(藤田組)取得經營權,東邊金瓜石礦區則由田中長兵衛的團隊(田​中組)負責開採。

經過清末與日據初期的大肆開採,九份金金廣的主礦脈日漸耗竭,1​914年藤田組即因採掘費用高、管理困難虧累,將礦區外租給台灣​人顏雲年。顏雲年曾做淘金生意,經營有道,他將礦山分為小單位轉​租,從中獲利,於1920年合併瑞芳所有礦權成立台陽公司,往後​九份地區的金金廣一直由台陽公司開採,直到1971年才結束。

相對地,田中組由於有計畫地開採,引進當時先進煉製技術與設備,​黃金的年產量曾連續五年都將近三萬六千英兩,有「日本首一」金金​廣山的美譽。1938年,黃金產量攀升到將近八萬四千英兩的高峰​,躍居全亞洲第一。當時礦區山城熱鬧繁榮,徹夜燈火通明,為金瓜​石百年採金史的黃金巔峰。

據前台大地質系教授林朝棨、譚立平估計,金瓜石—九份地區有著東​亞最大的金金廣床,自發現開採至1980年代結束,已產了五、六​百公噸的黃金。不少地質學者與國外著名礦業公司認為,金九地區的​黃金蘊藏仍有數百至數千公噸的潛力。

雖然深具黃金開採價值,但金瓜石一帶礦區已停採三十餘年,當地居​民因為擔心採金對環境生態與現有的觀光產業可能帶來污染與破壞,​大多反對重新開採。

「三更窮,四更富,五更起大厝。」這句話原是形容採礦工一夜致富​,也意含人生際遇的榮華富貴難以掌握。從大航海時代東方金銀島的​探險、19世紀末的淘金熱,到20世紀礦區從繁榮極盛到埋沒在叢​生野草當中,台灣的黃金歲月已成為人類數百年追尋黃金歷史的一頁​傳奇。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七月號】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一個親手種牛樟樹的博士

一個親手種牛樟樹的博士(一)

文—崔玉珍 攝影—林枝旺

法國作家讓.紀沃諾在他的一本作品裡,創造了一位種橡樹的男人菲耶夫,他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一個有著無私又慷慨,不存回報之心,卻又親手種樹,在大地上留有顯著且永遠印記的人。



 在台灣,卻也有一個真實的、研究牛樟樹的園藝博士黃瑞祥。他在花蓮出生宜蘭長大,到台北讀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興大學園藝系、台大園藝研究所,畢業後曾 擔任台南善化的亞洲蔬菜中心研究助理。之後,赴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土壤學系,鑽研熱帶土壤與枯物生長的關係,更於生物化學研究室、擔 任 博士後研究。

這份以「園藝」二字一以貫之的學歷背景,毫無瑕疵,純粹而且正統。可是在黃瑞祥的口中,還是有幾個分叉點的,像填大學志願時,他的成績可以夠得上醫學院牙醫系,這 時他的 老師——北大生物系畢業的 呂沅燕 先生,說了一句,「填醫學系可能面對的是血淋淋、痛苦與哀嚎,不若園藝是綠油油、欣欣向榮的一片。」

一句話,教台灣少了一個牙醫,多了一個「老農」,黃瑞祥進了中興大學,他回想——「那時根本沒在園藝系唸書,成天在社團裡活動,擔任校刊執行編輯、主編、社長,四個年級都跟文學院的人在一起。」

大二時他有念頭轉歷史系,又有一個 陳 老師出來,及時拉住他,他用的方法倒不是極力挽留,「我不反對你去歷史系,只是有一天你還能轉得回來嗎?」黃瑞祥仔細想了想——「也對」,從此不再三心二意,死心塌地的讀了半輩子的園藝迄今,但還是偷閒讀歷史的書,不改其愛。


一個親手種牛樟樹的博士(二)

文—崔玉珍 攝影—林枝旺


今天,了解到黃瑞祥的專長、領域,都發自心底佩服,自然而然的稱他一聲「 牛樟 博士」,就因為他不僅對台灣牛樟樹下了大量的工夫,並且在牛樟的復育上作出具體又重大的貢獻,堪稱是牛樟起死回生的大醫師。



關於牛樟,黃瑞祥有一個很大很大的話匣子,卻又懂得將治學時以簡馭繁的本事鋪陳,「牛樟跟我的童年還有一段關連,小時候我住在花蓮,我 家隔壁就是刻佛像的店,每天就聞到牛樟木屑的精油味道,所以剛開始我還不知道牛樟是什麼樹種時,但一聞到它的味道,突然整個童年的記憶都找回來了。」

 童年的環境,造就了黃瑞祥這麼一個靈敏的「牛樟鼻」,提到時都還興奮的揚高兩個音度,「有一回在竹東林區,我的鼻子一嗅,就奇怪那附近怎麼會有牛樟的木材 呢?工作人員嚇了一跳告訴我,原來是他們沒收了一批盜伐的牛樟木存在那兒。牛樟的味道太濃了,通常盜伐的車子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在公路上跑。還有一個有趣的 特性,它作雕刻品,木材會隨著濕度的變化扭曲,精油味就會釋放出來,所以家裡有牛樟的雕刻,不用看氣象報告,就知道要變天了。」

「從遺傳上來了解,牛樟極可能是兩種樟樹的雜交種,一種是專為提煉精油的『本樟』,一種是『有(ㄇˇㄛ) 樟』,有樟誠如莊子所提到的『散木』,是完全沒有價值的木材,入水會沉,刻東西又會爛,摸到它,你的手還會癢,皮膚會起泡,工匠看都不看它一眼。那牛樟的 種子像本樟,但葉子卻有手掌那麼大,又像有樟,長得速度很快,是具備了雜交的優勢。日本人曾經作過實驗,把牛樟埋在土裡,歷經九年都不壞,事實上溪頭在日 據時代被砍剩的牛樟根部,超過了五十年仍然完好,就是因為牛樟的精油成分不屬於水溶性。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牛樟,它是台灣闊葉樹裡長得最好最大的木材, 六、七年就可以長到十多公尺高,我曾看過 四公尺 直徑的,還有人見過 八公尺 的,但也因它的本質好,從日據時代開始就一直被砍伐、盜採,幾乎都快滅絕了。」


一個親手種牛樟樹的博士(三)

文—崔玉珍 攝影—林枝旺


一九八七年黃瑞祥從夏威夷回來,在台北林業試驗所擔任副研究員,作台灣原生植物的復育工作,第一步他回到民間去尋求助力,協同以前砍過牛樟、了解它們分佈的人,一塊去發現牛樟。


▲透過山老鼠的協助,黃瑞祥在中央山脈內找到牛樟的萌櫱,以

為扦插繁殖之用。《黃瑞祥提供》

黃瑞祥笑說牛樟繁殖植株的概念「說破不值三分錢」,他,只取及腰高度、靠近老根的牛樟萌蘗作扦插,其具幼年性容易發根,在三個星期內,就成功的栽培出一批種苗。聽 他說得輕鬆、謙虛,其實卻是他傾注了半生所學的積聚,才能在牛樟繁殖上,突破了前人的觀念。「一棵一棵去找,剪下牛樟的枝條,從一剪斷,它的壽命就讀秒的 死去,馬上要降溫保存,連夜送回台北扦插,所以晚上十點出發,到山上天亮時剪枝條,回台北已是次日下午九點,常忙到晚上二、三點,看到插好了、水噴霧了, 才放心離開。」那兩年的時間,他們一夥人往往在杳無人跡,無現成路徑的崇山峻嶺裡穿行涉水十二個小時,冒著感染疥瘡,血蛭爬滿身上之虞,心中靠著「搶救牛樟這個快要滅絕的物種,再不做就來不及了」的一份信念驅使。



▲牛樟的嫩葉稍紅,與其他樟樹有所不同。《黃瑞祥提供》

從一九八八年,掀起了重視牛樟的熱潮,從那時起牛樟樹不再是只砍不種植的狀況了,在玉里鹿鳴苗圃,在林務及各地苗圃都有一批牛樟欣欣生長著,由黃瑞祥親手培育的樹苗有五千株之多,再間接的拿去種植的種源,更超過了十萬株以上。黃 瑞祥的這項原生樹種的保育成果是圈內人共睹的,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努力,開啟了林業對牛樟復育的重視和繼起,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台灣最著名的阿里山神木被放倒,黃瑞祥讀到新聞時,十分感動,「在林務的傳統裡,一棵大樹被放倒,旁邊一定要種新的樹,那嘉義林區管理處,在現場種了一 棵紅檜,另一棵就是牛樟。」現今離開研究工作崗位已久的「 牛樟 博士」,對牛樟仍有一份悸動的深情。


一個親手種牛樟樹的博士(四]


黃瑞祥現在在台北市市政府建設局從事行政工作,乍看起來和他學術研究背景迥 不相侔,卻是他個人清明的抉擇,「作實驗的人,社會待他都不薄,作行政的人,做得比較辛苦,但所強調的在於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我認為我也經歷了心理學家 馬斯洛主張人類在慾望上的五個階段。我把自己的人生分成四個階段,在三十歲到四十歲是我學習、實驗、充實的時期,我寫博士論文和在林業試驗所加起來近十 年。



▲在花蓮玉里苗圃,扦插成功
之牛樟幼苗。《黃瑞祥提供》

第 二個行政期,也就是回饋期,在宜蘭縣政府農業局待一年三個月,然後在彰化縣政府待二年,現在在台北市府三年,所以再四年後,我將所學回饋社會的時期又滿 了。那第三期是作育英才的教學期,我認為是未來十年要做的。希望先做第一線的工作後,累積經驗後再教書才不會有愧於心。」黃瑞祥在彰化縣農業局長任內,作農業產銷的擘畫,更處理過四氯丹農藥使用的葡萄事件,以公權力背書,讓消費者安心,否則便公布名單法辦的制度,確立了往後農產品農藥的檢驗和徵信。

他秉持的是「台灣成為先進國家,希望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話,比較要強調生產生活生態之間關係的平衡,生產是經濟的手段,生態是一個基礎,但生活才是目的,目的又在於品質,就是要安心,這是人性的需求,否則就是生活在恐懼中。」黃 瑞祥在彰化縣農業局長任內,作農業產銷的擘畫,更處理過四氯丹農藥使用的葡萄事件,以公權力背書,讓消費者安心,否則便公布名單法辦的制度,確立了往後農 產品農藥的檢驗和徵信。他秉持的是「台灣成為先進國家,希望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話,比較要強調生產生活生態之間關係的平衡,生產是經濟的手段,生態是一個 基礎,但生活才是目的,目的又在於品質,就是要安心,這是人性的需求,否則就是生活在恐懼中。」




▲在台北陽明山地區,推廣
適地適種之山藥。《黃瑞祥/
提供》

處 理一些相關的農業棘手問題時,黃瑞祥在看似和失去利益的一方呈對立的狀態時,卻能巧妙的化解這種膠著,可以化敵為友,是他常常能情、理、法兼顧,以前導的 想法為對方設想,黃瑞祥一直認為「這個社會其實有一個默默的理性在那裡,只是有時你看不到,感到很孤獨。適時還是會讓你覺得很溫暖的。」

到 宜蘭縣政府農業局擔任技正,黃瑞祥同時也是綠政小組的召集人,主要是把綠化由大家主動來參與的觀念加以溝通和實行,而且是「以人為政」的事情,採用循序漸 進、輔導、鼓勵,而非懲罰。台北關渡自然公園的催生與執行,黃瑞祥也是參與的重要一員。另外在社區綠化方面的戮力,顯然已見事功,難得的是他心中以「以 『綠』會友,以友輔仁」想法作後盾,要透過社區美化,達到改善人與環境的關係,更藉之改善人與人的關係。強調人的交集,把綠化作手段,讓每個市民都能主動 參與。


一個親手種牛樟樹的博士(五)



極耐人尋味的是,璜瑞祥這位牛樟榑士,身上總帶著一本論語注釋,可以說是須臾片刻也不離,那是他 在孔子的老家山東曲阜買回來的正體字版本,像名片一般的一百廿八開大小,在闡述自己的信念時,會隨時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來,一句一句讀著,讓人印象深刻的認 知到,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份子,在為人行事上是有著一個中心思想的準則。





▲只要六、七年時光
的培育,牛樟即可長
得超過十公尺高。《
黃瑞祥/提供》

講 公共政策時,他引:孟子「非行仁義也,由仁義行。」好事不是由少數人舉大纛,要求別人跟從,而是要讓大家發自內心做好事。講程序理性的循序漸進時,引論 語:「苟合矣,苟完矣,苟美矣。」講法律規章對眾人之事應該管得最少,由人民自己作最大的發揮,就引:「從心所欲不踰矩」,而非先畫了「不踰矩」,再說 「從心所踰」。

他讀左傳,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政府施政,不要執行過當,需存一絲之仁,心有戚戚焉。說及每個人立身的課業、職業、志業、德業的變化,最響往莊子所說的「忘業」。
「我覺得一個知識份子,如果以中國傳統『士』的角色來看,應該有一個責任,是無論做任何事,都應先從他自己的哲學、理念、策略、行政與實現等先定位,也就是說如何思考具體呈現,一定要作一個自我檢查,如果其中有落差,要作調整,否則愈做愈錯,所以是Dotherightthing,而不是Dothethingsright。」



黃瑞祥在生活上篤行簡單淡泊,他喝白開水、爬山、騎腳踏車、還定期捐血,謹奉孟子說的「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看重自己,善待自己。
黃瑞祥,很容易在地身上發現濃厚的理想家色彩,和實踐家的胸懷。他生活在他生長、深愛的土地上,貢獻自己所學。近他、知他的朋友都明瞭,無論是隱還是顯,他都會是一個極有「品質」的人。


本文摘自:《源雜誌》第十七期,頁2~7。

http://vm.nthu.edu.tw/np/be/people/1/p3.html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FaceBook 臉書聊天室表情符號


微笑 smile.gif :) 或 :-) 或 :] 或 =)
皺眉 frown.gif :( 或 :-( 或 :[ 或 =(
舌頭 tongue.gif :p 或 :-p 或 =P
微笑 grin.gif :D 或 :-D 或 =D
喘氣 gasp.gif :O 或 :-O 或 :o 或 :-o
眨眼 wink.gif ;) 或 ;-) 
眼鏡 glasses.gif 8) 或 8-) 或 B) 或 B-)
墨鏡 sunglasses.gif 8| 或 8-| 或 B| 或 B-|
性情乖戾 grumpy.gif >:( 或 >:-(
10 不確定 unsure.gif :/ 或 :-/ 或 : 或 :-
11 哭泣 cry.gif :'( 
12 惡魔 devil.gif 3:) 或 3:-)
13 天使 angel.gif O:) 或 O:-)
14 kiss.gif                      :* 或 :-*
15 heart.gif <3
16 琪琪 kiki.gif ^_^
17 squint.gif -_-
18 迷茫 confused.gif O.o 或 o.O
19 擾亂 upset.gif >:O 或 >:-O 或 >:o 或 >:-o
20 吃豆子 pacman.gif :v
21 結腸三 colonthree.gif :3
22 機器人 robot.gif :|]
23 帕特南 putnam.gif :putnam:
24 鯊魚 shark.gif (^^^)
25 企鵝 penguin.gif <(")
26 文字粗體 TinaのFaceBook *TinaのFaceBook*
27 文字底線 TinaのFaceBook _TinaのFaceBook_



轉 【Tinaの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