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閣一直是我最喜愛的光榮遊戲,集中了人物養成和戰略、戰棋類,可以說太閣系列是一面了解日本歷史、文化甚至反思自己職場之路的明鏡。
從1到5,每一代我都玩了不知道幾遍。其中的音樂、畫面、人物設定已經深入腦中。於是和太閣眾一道,對於5之後有無再新一代,已經盼了無數個日日夜夜。
當然,這無數個日夜,除了打飛機等等無聊消遣外,我也想了不少東西。
比如娶妻系統絕對不夠完善,正室有了側室怎能沒有?後代的繁衍也沒有交代,這怎麼成?
還有很多其他問題。在這裡我著重說一下其中一個。
先看看幾張遊戲的截圖。各位大人不妨看看,這幾張圖裡面,關於城池這方面,都反映了一些什麼要素呢?
第一張圖是小田原城的外門情況,最左邊有一列牆,稱為“土牆”,上面有一個個長方形的小窗,叫做弓箭箭眼,是用來對外射箭用的。這一列東西我認為其實就是“馬出”。北條氏康左手邊有一條水壕溝(也稱水崛),水崛上有木橋,木橋右邊有一個“櫓門”,還有另一道土牆,土牆之後有個屋頂,其實那是另一個櫓門,也就是瞭望台的一種。
第二張圖是清州城大門。離我們最近的是木橋(上面的機關下文再說),再遠一點有兩個哨兵的是很漂亮的高麗門(外門),問題來了:門中間看進去是一面牆,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城的防禦中的關鍵部位:虎口和升形!圖左邊的建築物是發揮虎口和升形作用的櫓門(內門)。但是這張圖存在一個嚴重問題,這個下文再說,先吊吊胃口哈哈。
第三張圖本多忠勝身後是曲輪(城牆)的橫矢掛(城牆的攻擊位置),上面有一個個小窗,那玩意叫做鐵炮槍眼。本來大名根據自己擁有的鐵炮和弓箭足輕的數量,來決定橫矢掛上面鐵炮槍眼和弓箭箭眼的數量比例。看來安土城的鐵炮多得不得了,足輕裡面比例極高,因此橫矢掛全部都設置成鐵炮槍眼,呵呵,厲害。此外這張圖本多忠勝左邊的建築物是一個櫓,從裡面可以攻擊入侵之敵,其實就是入城通路中的一個個火力據點。
好了,圖看完了,我貼這幾張圖,說的就是戰國時期城池防禦中的幾個重點部位,也是攻城最頭疼的幾個地方。
日本自戰國中後期開始,城池的防禦設計越來越繁複,例如虎口、崛、左袖、馬出、升形等等,曲輪的演變也是越來越科學,甚至於城下町其實也是國の防禦的一部分。城池的防禦作用,例如:據藝庎松則村曾以五百死士據守白旗城,成功擋住了新田義貞六萬大軍的攻擊,一開始我還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看過城池的設置和功能後,我覺得這個故事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他們設計城的理念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利用城的巧妙設計,使每一次交鋒都極大限制了進攻方的力量,同時發揮出守城兵力集中優勢,這樣就算攻城方兵力再多,每次進去也就只能是那麼幾十幾百個人,不但無用武之地,還要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不死光才是怪事。
但是遺憾的是,即使是太閣5,在攻城戰中也只是兵數、裝備和防禦度的較量,城防的技巧沒有一絲一毫的體現。
甚至信野的天道,也只是在町的技術層面提供了多幾個選項,最終還是宏觀的戰鬥。
而看過大河劇《風林火山》第八集“海之口城攻防戰”的就知道,城防的策略,對於攻守雙方具有多麼大的影響,直接決定攻守的成敗。太閣系列,包括信野前幾代,其實是單憑兵力因素就能取城,我覺得這是這款遊戲需要大大改進的地方。1995年的太閣2當時曾經給我一個驚喜,就是攻城的時候出現的是城的平面,那是一個戰棋類的畫面,城的各個位置都有清楚的表示,可是其中也沒有攻擊或防守加成的設置,除了在本丸或櫓裡面鐵炮射擊不受天氣影響。
到了太閣5,就更不像話了。太閣5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遊戲,其創作本意是極大地忠於史實。不過,畫面雖然非常精美,但是攻城的時候依然是攻防的簡單加減,並沒有守城設施的特性體現。相比之下模擬野戰的各種特性因素就體現得比較好。同樣地,在內政修築城池的時候,也沒有具體可供選擇的修築內容,比如要加強崛,還是增加櫓?要修築虎口,還是建築“左袖”?當然,在這些選項中,依然可以採用忍者教學這個特性,初玩者不懂的地方,忍者會進行遊戲教學。
(太閣5裡面我覺得野戰的模擬還比較接近真實)
如此一來,太閣的可玩性將極大提高,精美的畫面也不至於只是擺設。我聽說信野的11天創已經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實在是可喜可賀,等我有時間去玩玩看。因為城防禦我認為實在體現了很多日本古代軍事方面的奇思妙想,其中不少精妙科學的設計,不在遊戲中玩一下實在是可惜了。而這篇文章也能作為信野的城防禦指導參考。
當然,我這裡談的只是城防禦的一部分,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那麼比如部隊的編成、攻城器具的製造、武器茶具藝術品的擴展用途,還有上面提到的娶妻系統,呵呵,太閣系列可以改進完善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光榮那幫傢伙有沒有同感?
好了,該發的牢騷發完了,下面通過兩個實際的對比,講講前邊提到的幾種守城機關的妙處。
第一個對比:太閣5中攻擊姬路城的截圖和實際中姬路城的城防設置。
姬路城在遊戲裡只是一隻默默挨打的小怪獸,城防禦只體現在防禦度上。在遊戲中,即使防禦度再高,只要進攻方的兵力和士氣能保持持續,就能攻克。
那麼,姬路城的防禦在現實中又是怎樣一個情況呢?上圖這個遊戲畫面的姬路城是1599年的,當時已經有很完備的設計了。
第一張鳥瞰圖是十幾年前拍攝的,第二張圖是近年拍攝的,可以看到已經按原貌進行了修復,補種了很多樹木。第一張圖標出了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西之丸的位置,二之丸包圍了本丸的兩邊,稱為梯郭式的城配置,具有較高的防禦力(見第三張圖)。同時這張圖也標出了二條城的配置,是防禦度最高的“輪郭式”,二之丸完全包圍本丸,本丸各個方向都受到嚴密保護。
上圖是大阪城在豐臣時代的本丸防禦設計,已經夠變態了,後來德川重建時擴大了平城的範圍,將城的配置改為輪郭式,真正變成堅不可摧。二條城和大阪城都是平城,佔地面積大,一旦城池控制在實力雄厚的大名手中,就有足夠的空間被改造成固若金湯的城池。
城中究竟有什麼巧妙設置呢?下面列舉一二。
首先是作為城出入口的門與虎口的設計。下圖是土方歲三也無法攻克的名古屋的城防圖。
每一座城,除了規模特別小的,都不止一個城門。在城的正面的大門叫做“大手門”。後門叫做“搦手門”。大手門體現著城主的實力,所以都會造的威武雄壯。而搦手門則設置的比較隱蔽,便於緊急時刻逃生。
一般稍微比較大的城,門會做成櫓門,就是加上瞭望台的功能,這樣在受到攻擊的時候門本身也能對攻方造成威脅。在城防體系中,門不是孤立的建築,門通常設置在橋、土壘、曲輪等地勢複雜彎曲的地方,這種多元化的層次結構使得城郭的防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將門洞設置成為“虎口”,配上“升形”(見下圖),進一步使得城郭的防守能力得到加強。這就是在前面遊戲截圖中第二張圖清州城大門的樣子。虎口的設計,要遵循通路曲折的要旨,如果虎口內外的通路成一直線,敵軍若攻破虎口的外門,便可以長驅直入攻入城郭。曲折的通路同時可以遮蔽虎口望進曲輪內的視線,讓敵兵感到不安,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是一種心理戰。不過這種曲折的通路最大目的是讓守城的士兵可以從側面的櫓和橫矢掛用弓箭、鐵炮,對敵兵的側面或背面進行攻擊。
對虎口的防禦,有左袖、馬出和升形幾種配套防禦設施。左袖是用於防守虎口外側的,因為虎口之外均會設置“崛”也就是壕溝,在壕溝上架有橋,橋的設計都是空間狹窄的。敵兵進攻的時候,在橋上沒有隨意活動的空間,如果經過橋進攻虎口,那麼這座橋就是守城方攻擊的絕佳地點。為了方便攻擊,守城者建造了突出的曲輪以靠近橋,從這塊突出的位置對上橋的敵兵進行攻擊。根據人體工程力學,這塊突出的地方建在從城內看出去的左側,在軍事上稱為“左袖”,因為拉弓的時候身體是朝左邊傾斜的,建在這個位置弓箭足輕可以方便攻擊。 為了進一步加強虎口的外部防禦,有些城池還建有“ 馬出 ”(見下圖)。馬出建於虎口外橋的更外側,為半圓形或長方形的小型“櫓”,櫓外設有狹窄的壕溝和土壘、土牆,守護嚴密。虎口和馬出是以壕溝來隔開的,期間僅有一道狹窄的橋相連,若要從外部進攻馬出,除了虎口外的橋,還必須渡過另一座土橋,這個時侯就會遭受來自城內側面和馬出內的猛烈弓箭、鐵炮攻擊。馬出主要出現在關東和東海地區的城 。名古屋城的馬出是歷史上防備最嚴密的。據記載這個馬出長約98米,寬約56米,高約16米,而且皆以石垣建造,可謂堅不可摧。如果左袖和馬出還不能阻止敵人的進攻,那麼虎口之內有“升形”在等待著他們。用石垣或土壘圍住虎口,中間形成的小廣場稱為“升形”,就是近似梯形的四邊形。升形是進入虎口的敵兵的噩夢。敵兵突破外門後,會面向一堵滿是射擊孔的曲輪,而在他們左側(為什麼在左側?跟左袖的道理一樣,方便守城兵攻擊。相反地,攻城方會覺得彆扭)建有一個櫓門,也就是內門。進入升形的敵兵會同時遭到左側櫓門、右側和前方曲輪的攻擊,悲慘的下場可想而知。
回頭看看前面我在遊戲截圖第二張清州城大門那一張,我說的這張圖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圖中的櫓門處於升形右側,是一個失敗的防禦設計。因為確實有些城池由於地形的局限,櫓門不得不建在右側。
然後即使突破了升形,下面等待著攻城兵的還有彎彎曲曲的通道和通道兩側的射擊孔和櫓(前面遊戲截圖第三張),還有各種陷阱,防不勝防。總之就是要讓你彆扭,讓你鬱悶,給你壓力,給你束縛,最後把你幹掉。
好了,回過頭來看看另一個城防重點:壕溝。俗話說得好,“有溝就會火” 其實壕溝是最重要的城防設施之一,因此在這方面日本人也下了極大功夫。壕溝一般都會搭配土壘和石垣,保護起來的城郭可以起到限制敵人出入的作用。
壕溝分為空堀和水崛,就是乾、濕兩種。最初的壕溝並不是水溝,而是空崛,目的是讓敵人掉進去,直接摔死或摔傷,所以在壕溝底部也設置有竹槍等道具,可以起到殺傷掉落者的作用。水崛對於阻礙敵軍進攻更為有效,在水底栽種“菱”這種植物,一方面其尖銳的刺會對在水崛運動的敵兵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其藤蔓也會讓敵兵渡過壕溝的速度大大降低,這時候城牆上的弓箭和鐵炮就能發揮作用了。不過山城由於地勢高,全都是空崛。
崛的類型也是跟武器的發展有聯繫的。從開始的藥研堀到後來的箱堀,正是為了適應從弓箭到鐵炮的射程變化。
箱崛出現後,由於其底部較寬闊,為了不讓敵兵在壕溝底部輕鬆生活,又出現了一種絕妙的設計:“崛障子”,那就是在箱崛底部建造阻隔的隔間,將壕溝底分為細小的區間,其中妙處,或者說你可以把自己設想成攻城的士兵,要槍林箭雨下要通過這個崛障子,是怎麼樣一種慘狀?難怪家康老兒寧願背上陰謀家的罵名也要誆騙大阪城把壕溝填掉。
壕溝的一側,在地面以上,建有土壘,以及比土壘還要堅固的石垣,用來保護守城士兵,讓他們躲在後面進行攻擊。平安末期後在武士的住所周圍開始出現土壘。而到了城郭防護基本完善的室町—戰國時代,城內各處都有土壘作為防守。這是對挖掘壕溝後的土的一種合理的利用,仿造天然的山岳的峭壁所製造的一種人工的設施,可以確保本方處於高地勢的情況。同時在土壘上建造櫓,設置城牆和射擊孔,以加強防守。
下圖為土壘、石垣、多門櫓的現實組合。
第二個對比:太閣5中攻擊北陸越中國魚津城的截圖和武田的高根城的實際城防設置。
前面講到了城防禦的一些基本然而重要的環節。我們來看看低配置的城的情況。截圖是北陸越中國魚津城的攻城戰。這個城基本是以木頭築的,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是我這裡有一個實際的木頭城可供參考,就是近年發掘修復的武田高根城。
遠眺高根城
這是一座削平山頂建造的典型山城,設計方式為在最高處建築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20米的本城郭,由此往南接連建有第二城和第三城連成一直線。第二城和第三城都是南北長20米,東西寬7-8米,三座城郭之間都以山谷和新開掘的壕溝間隔開。
各城的設計均能互相呼應,集中力量殲滅從狹窄山道進攻的敵人。下圖為高根城的藥研崛,彷彿可以聽到武田的奸笑聲,呵呵。
武田的死敵村上義清也喜歡在山上挖這種陰人的崛(下圖為葛尾城的豎崛),其實這種崛主要是為了阻止敵軍在山坡上的水平方向運動。
還有類似的吉田郡山城也是這種設計。
最後,還有一個遊戲中沒有出現的防禦圈,那就是城下町。為了防止從城下町進入的各種各樣的敵人,城主也動了不少腦筋。比如在町的出入口設立哨所,監視通行的人,戰爭的時候將之關閉。將町內的房屋設計的交叉複雜,而街道則彎曲交錯而且狹窄。這可以在戰爭中盡量使得敵人的部隊減慢速度。以及設置陷阱使敵人迷路。這種守城戰最有名的就是1585年的上田城攻防戰。守方的真田軍將攻方的德川軍引入了城下的小路,利用陷阱一氣將其擊潰。而且在使得城外的路迷宮化的同時,使用一些台階等使得路面水平高低不等,可以打亂敵人的進攻節奏,使得敵人陷入混亂之中。下圖為守城機關之一:城下町的木戶。出入的人,每經過此處,都會感到有些壓力吧?
全文完。真是期待有更完備的太閣出來玩。原創內容,如轉載請註明出處,感謝。
參考書目:
三浦正幸、小和田泰経:《図說「城造り」のすべて決定版(歴史群像シリーズ)》
三浦正幸:《城の鑑賞基礎知識》
轉 http://www.sengoku.cn/bbs/article-203486.html 由备中水田庆寅編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